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

醫院應有不同的願景和使命



/ 黃達夫院長

最近有一個機會與一所醫學中心的高級主管們共聚一堂,討論有關醫療機構的設立宗旨、共識、願景以及它未來成長和進步的課題。
以管理學的觀念去思考組織的問題時,我們都知道一個卓越的機構必須有明確的定位(mission),也就是瞭解「它為何而存在」。同時它也要有能打動人心的願景(vision)和理念(value),才能激發工作人員的使命感,滿足他們的成就感,從而促進機構的進步。
然而台灣的醫療環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,多半做的跟說的是兩回事,使得大多數的醫院不可能理直氣壯地向員工表明它們的定位、願景和理念。
第一、台灣有個怪現象,就是醫院的定位不明。許多醫院的工作性質已經偏離了創院宗旨,最明顯的例子是榮民醫院和軍醫院。顧名思義,它們一個是為退伍軍人,一個是為現役軍人而設立的醫院,應該是以照顧其特定人口的醫療需求為發展目標;專精於退伍軍人及現役軍人有關的疾病而呈現其特色。台灣的宗教醫院大多是為了照顧偏遠地區之弱勢族群而設立,就應該針對該區居民的特殊醫療需求,除了一般疾病外,如以外傷急診、酗酒、精神病、家庭計畫等問題為主要發展方向,以徹底解決該地區的問題。但目前的情況卻非如此,不論哪一類別或層級醫院的發展,大多數已迷失了其特定目標,傾向於全面擴大,產生什麼都做、什麼都做不好的現象。
第二、台灣的醫院評鑑制度仍停頓在結構的審查階段,流於規模的評定,對於醫療作業品質的內涵及成效並沒有客觀的評估。而且國人的思維模式至今仍無法從傳統官僚體制的枷鎖中解脫出來,不論是制度上有形的獎勵或無形的讚許,一概以為規模愈大,層級就愈高,品質也愈優良。因此不論醫院的性質或大小,皆以成為「醫學中心」為一致的願景,而忽略了多元的醫療體系中,不同醫院個別的使命。
除了上述兩個因素之外,造成醫療體系混亂、失序、品質惡化,終於成為「使駱駝垮下來的最後一根稻草」的另一個因素,是一個沒有經過因果推論、全盤考量,而倉促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。它不但完全破壞了醫療網應有的秩序,其制度設計更鼓勵了各個醫院門診量的無限成長,顯然對教學醫院達成「服務、教學、研究」等使命,形成執行上的極大障礙。
試問:今天教學醫院一診百人的形態是學生的優良示範嗎?其服務品質值得驕傲嗎?不是以臨床觀察為出發點的研究,對現階段醫療的發展有助益嗎?醫院定位不明,則醫療人力、資源分散,體質平庸化而成效不彰。當醫院之願景、理念及其經營策略相互違逆時,又如何能打動員工的心,激發他們的使命感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