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

我心目中的理想病人

賴其萬 教授
當我剛剛披上白袍時,如果有人問我,「你心目中的理想病人是怎麼樣的病人?」,我相信我的回答一定與死四十年後的今天截然不同。

/ 賴其萬 教授 (神經內科主治醫師) 

記得快五年前在衛生署的一次醫病關係的討論會,我曾經有感而發地說:「醫病關係是醫師與病人兩造的人際關係。就像是精神科醫師想幫忙一個婚姻有困難的病人時,他除了要瞭解這位病人的問題,他也絕對需要瞭解病人的配偶。所以要想改善醫病關係,我們不能一味地只要求醫生與醫學生應當如何,我們也應該與社會大眾談一些他們應該要有的修養。」講完以後,大家就決定由我與另一位醫師負責編纂一本由醫師的眼光來看,最理想的病人是應該要有怎樣的修養的書。我就在 2005 4月以「我心目中的理想病人」為題寫了以下這篇文章,但後來也不知為了什麼,這本書就一直胎死腹中,而我也事過境遷,完全忘了這件事,直到幾天前在一場演講裡,提到時下社會大眾有些令人不能茍同的就醫態度時,才猛然想起這篇從未發表的文章。回家後,我在電腦裡找到了這篇「塵封」多年的舊作,發現自己還是一樣的看法,於是做了一點小修改,,希望能在「醫林隨筆」的專欄與讀者請益。

當我剛剛披上白袍時,如果有人問我,「你心目中的理想病人是怎麼樣的病人?」,我相信我的回答一定與死四十年後的今天截然不同。每個醫生隨著專長、個性、年齡、行醫生涯的遭遇,以及身處其中的社會大環境,對「心目中的理想病人」一定會有見仁見智的看法。我今天甘冒不諱,願意就我個人的看法寫出來,是希望至少可以利用這短短的篇幅,來促使病人對醫生的想法多一層瞭解,而透過醫病彼此的溝通瞭解,共同提高醫療的品質。以下是我個人目前的看法,我希望:

一、    病人能夠與我有良好的溝通,並瞭解醫病關係是兩造的關係,當彼此關係出現問題時,我深信我們都需要檢討改進,訴諸於惡言、暴力、威脅都不是理想的解決辦法。

二、    病人可以誠實以對,彼此信任對方。如果他們忘了吃藥,或者心中有所疑慮,都會坦白告之,而不是表面非常有禮貌,但卻客氣到讓醫生猜不到他們事實上在想什麼、在做什麼。

三、    病人都能與我彼此尊重。大家都有公德心,守秩序,不會要求我做醫生不應該做的事。我們既然要求醫生要有醫德,那麼病人也應該要有病德。

四、    病人應瞭解看病首重品質,而不是方便性。不會誤以為「醫生看病看得快就是醫術好」,「藥開得多或高科技檢查做得多就是好醫生」,「媒體炒作的『名醫』就是會看病的好醫生」,「門庭若市的醫院診所就是有高品質醫療的地方」。

五、    病人應瞭解藥物有其副作用,多吃無益。如非必要,最好不要亂吃,藥吃得越多種或越大量,不見得對身體就越好。

六、    病人願意參與醫學教育,能夠在教學醫院給予醫學生學習的機會,這樣我們的後代生病時,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。我更希望醫學生能因為病人的合作,而心存感恩、尊重,努力學習,成為有能力照顧病人的良醫,而培養出更理想的醫病關係。

七、    病人願意主動與家屬及醫生討論,當自己面臨生命終點時的看法,並寫好「預立遺囑」,以避免將來遭受沒有尊嚴的延長生命之憾。

一口氣寫了這麼多我心目中的理想病人,其實我最喜歡的病人是,同時他也會讓我知道他心目中的理想醫生是什麼樣子,而使我有機會在專業修養更上層樓。